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2014世界盃決賽前夕 - 個人創造跟團隊精神的對決


傳統的勝利隊伍, 都是由一至兩個創造型球員, 跟其餘的穩定一般型球員組成. 創造型球員, 或稱自由人 (傳統身穿10號球衣的Playmaker) 的工作, 是負責破壞對方節奏,或等待對方犯錯的機會, 製造入球. 而其餘的「一般球員」(其實入得國家隊, 都很不一般, 但相對光芒四射的傳統10號, 比較上好似很一般)的工作, 是不犯錯, 及在創造型球員組織進攻時完全執行.

很多創造型球員都是歷史上偉大的球員, 以前的比利, 馬勒當拿, 舒夫真高, 施丹, 外星人朗拿度, 簡東拿, 到現在的美斯, 洛賓, 尼馬, 都屬於創造型球員, 世界盃勝負, 很多時都很依賴這些黃金球員的表現.

歷史上很少像1970年被稱為史上的最強巴西隊, 由前鋒,後衛到龍門, 粒粒都是光芒四射的巨星, 但巨星中的巨星還是看比利.

1970年的巴西隊
 我想現代足球, 球員的個人魅力不減, 但總是欠缺了以前那種「你們是一隊」的感覺.

另一邊廂, 和個人主義打對台的, 絕對是以紀律跟效率的日耳曼民族稱霸. 將個人主義壓到最低, 團體意識抬到最高, 絕對是德國的民族特性. 由羅馬時代只是野蠻人, 到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 再到二次大戰的希特拉, 好事壞事, 德國人很自豪, 但不自我.

我很小就喜歡暱稱「金色轟炸機」的西德球員奇連士文, 他那種直接, 高效的進球, 我等了很多年, 都沒有真正再感受到, 直到今年的德國隊, 他們讓我再次看到對抗個人主義足球的一線曙光.

暱稱「金色轟炸機」的西德球員奇連士文

在準決賽7比1大勝巴西, 德國完全向世界展示了他們那種無私的團體精神, 及近乎無情的效率 (ruthless efficiency), 就是前鋒高路斯以16個進球成為世界盃歷史射手榜上第一位, 都不是他自己爭返來的, 好像是上天故意送給他的, 我相信如果他看到隊友有更好的入球機會, 他絕對會毫不猶豫作出傳送而不射. 香港其實有很多球迷一直喜歡支持德國, 我想有一部份是德國擁有香港沒有的東西, 團隊精神及效率.

反之今年的阿根廷, 好像進球只靠美斯一人, 美斯好像沒有選擇, 命運安排他必須步上他師公馬勒當拿的後塵, 一人負起入球的責任, 在準決賽對荷蘭, 可能他的國家隊隊友, 被傳媒說得太多「美斯依賴症」之類的說話, 很少對他作出輸送.

2014年世界盃決賽, 我看是兩種已證明如果運用合適, 都可以很強大, 但又完全不同的足球哲學的對決, 老實說, 我很喜歡美斯, 但又很喜歡德國, 所以還未決定支持哪一隊. *苦惱呀!*